新闻动态

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全面展开

2021-06-26 17:01:10 瓶窑公墓 364

  随着安吉龙山源“两弹一星”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全面展开,我也有幸在2018年9月13日,与浙江二九联谊会邓建国夫妇、浙江马兰战友联谊会杨雁夫妇、上海二九联谊会孙国良老师,及专程从绵阳赶到基地的原科技工作者何惠兴老师,一同参加青海221基地取土活动,也借此机会深入参观了解了向往已久的“两弹诞生地”、“中国原子城”——青海金银滩221基地。


221基地


是党中央选定的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、实验和生产基地。从1958年5月选址筹建至1995年5月自主退役的37年间,来自全国各地的大批科研专家、技术工人和人民解放军等怀着以身许国的豪情,以坚定的毅力和惊人的速度,研制成功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,创造了“两弹”研制的奇迹,孕育了伟大的“两弹一星”精神。



印象

    221基地, 曾经国家核武器研发的绝密基地,充满了神秘感。位于青海湖东北部海晏县西海镇,平均海拔3200米,面积近1170平方公里。这里四面环山,依偎在青海湖畔,人烟稀少,自然条件非常艰苦。也非常适合做一些隐蔽和保密的工作,是核武器爆轰试验的理想场所。

     西宁到221基地,约2小时车程。出了西宁,一路上群山叠峦,绿草茵茵。虽夏末秋初,青青草原上缀着各色无名的小花,牛羊成群结队悠闲散落在山坡上,棉花般的白云似乎唾手可得,车上播着粗犷的草原之歌,让人心情豁然开朗,心胸无限宽广。

    进入海晏县,再入金银滩221基地那片草原,王洛宾《在那遥远的地方》在耳畔响起,似乎到了世外桃源。是的,在那遥远的地方,有一批隐姓埋名做惊天动地之事的青年才俊,他们在此付出了青春年华。

    这是一个非常干净的县城,人不多,街道整洁、宽阔,随处可见“两弹”主题的雕塑、纪念公园。建筑是60年代苏式建筑对称、三段式的风格,岁月沉淀下质朴的清水墙,也是那段历史记忆的载体。


◎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纪念碑

     金银滩221基地坐落在一片群山环绕的草原,我们陆续参观了一厂区(核武部件加工、控制系统),二厂区(炸药部件浇注、加工和“两弹”总装)和六厂区(爆轰实验场)。各厂区布置分散,特别是二厂区,很多工号都隐藏在一个个保护坡的里面,残垣断壁述说着一个个感人的故事!遍布草原的厂房、车间静静矗立,当年的标语仍然清晰可见,让人深深感受到那个时代集体的记忆。



◎221基地分厂参观

感悟

    两天时间,短暂而充满意义。我们陆续参观了221基地的各分厂、原子城纪念馆、专家楼等,得到了海晏县文广新局的大力支持,还结识了“梁子故事”发起人——梁子老师。他是典型的核二代,对221基地的一草一木,一人一事,饱含深情,铭刻于心。为弘扬传承“两弹一星”精神,梁子老师创立了“梁子故事”公众号,义务地宣传推广中国原子城的爱国主义文化,表达对这片热土和厂区的眷恋。


     进入“原子城纪念馆”,看到了1958年5月初,李觉(原二机部九局局长)带领一批热血青年,不到一年的时间,在这荒无人烟,气候恶劣的西北之地,克服重重困难,形成221基地的初步规模。并在1963年11月20日,成功进行了缩小比例的聚合爆轰试验。221基地融合成千上万的建筑工人、科技工作者,将国家战略核武器研制成功,也完善核武研发上下游生态体系,非常不容易。一直到1993年,“铸剑为犁”,老基地光荣退役,建设成现在充满回忆,景色宜人,干净整洁的一个4A级旅游胜地,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。



◎原子城纪念馆前留影

  来到六厂区“爆轰试验场”,看似一个低矮的砼建筑,却是试验成功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。外面有厚厚的钢板、防护坡、观察室、沙坑,透过观察室那几个小小的观察孔,能看见外面小小的天空。试验场附近,做了一组浮雕墙——《民族的脊梁,国家的骄傲》,正中是核武爆炸时升起的蘑菇云,两边镌刻着为中国核武事业立下赫赫功勋,大家耳闻能详的名字——钱三强、王淦昌、邓稼先、陈能宽、彭桓武、周光召、朱光亚、郭永怀、程开甲、于敏。未曾想,这几年,由于园区建设的关系,能与以上功勋的孩子们零距离接触,听闻他们曾经的光辉事迹。



◎六厂区参观

  在六厂区608工号旁,我们开展了老基地取土活动。对于在这片土地上奉献了整个青春的“两弹一星”亲历者而言,这里的家就是故乡,这里的土就是故乡土。带着这份难以割舍的情怀,我们与老同志们在这片土地上,取回一抔抔故土,圆梦老一辈故乡情结,也为“两弹一星”精神的传承略尽绵薄之力。



◎221基地取土仪式

  在二厂区车间,在那高高的防护坡里的残缺厂房内,梁子给我们讲述那些年轻技术工人为祖国伟大事业牺牲的故事!事故非常惨烈,有的逝者父母将其孩子的骨灰送回了基地。正因为他们的无私奉献和为国捐躯,才有我们今天安祥稳定的生活。我们现在依然崇尚英雄!



◎二厂区参观

  在基地一望无垠的草原上,孙老师、何老师开心地像个孩子,他们俯身扑向大地,亲吻这片他们付出青春年华的热土,不停地喃喃自语:“我又回来了,我又回来了…….”,字里行间,透露出多少的眷恋和不舍!

    邓老师和杨老师走在这些厂区之间,仿佛又回到几十年前,大伙热情高涨,做惊天动地之事的情境。我也仿佛看到,这片荒蛮之地,因为一种共同的信仰聚集了那么多隐姓埋名的技术工人,科技工作者在热火朝天的筑起民族脊梁。没有他们,何来今日…….我相信,有一天我会带更多的人来这里看看,感受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!


结束语

    2019年10月16日,原子弹成功爆炸55周年纪念日,我们邀请了以贺贤土院士及221厂的老同志们为代表的“两弹一星”亲历者,在安吉龙山源【国家使命】主题文化园的“脊梁”雕塑下,举行了庄严的封土仪式。


    也许在221基地的两天,我不能说出每个厂房的功能,每幢建筑的故事。但那种舍小家,为大家的家国情怀深深地触动了我和我的团队,也深刻感受到:【国家使命】主题文化园,要真正建成一座弘扬“两弹一星”精神的伟大基地,唯有深入重要研制基地及旧址,亲身感受科研攻坚精神,不断挖掘背后故事,寻找真实历史痕迹,才能表达对那段光荣岁月的缅怀,从而激励后人、教育后人、警示后人!

迎百年华诞——我们与两弹一星的故事




    中国共产党成立第100周年之际,为深入弘扬“两弹一星”精神,“安吉龙山源”微信公众号推出“迎百年华诞——我们与两弹一星的故事”专栏。通过工作人员的视角,回顾“老师们的坚持、手印采集、老基地取土、园区营造”等系列过程,还原一部感人至深、诚意十足的“两弹一星”主题文化园发展史,歌颂老一辈科学家的无私奉献精神。